原標題:朱元璋為什么定都南京,而不選擇西安,成都,或者伊犁?
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過5個全國性首都,如果算上南宋的杭州則有六大古都的稱謂,要是再把更早的殷商時期的安陽(殷鄴系古都群)加以討論的話有七大古都,分別是:
西安系:主要以西周鎬京、秦咸陽、漢長安、隋大興/唐長安,組成的古都城址圈。
洛陽系:主要以西周成周城、東周王城、東漢魏晉洛陽城、隋唐洛陽城,組成的古都城址圈。
殷鄴系:主要以戰(zhàn)國邯鄲、殷商王城、曹魏東晉北朝鄴城,組成的古都城址圈。
宋兩京:北宋開封汴京和南宋杭州臨安。
北京系:以遼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疊加的古都城址。
南京系:以東吳建鄴、東晉、南朝建康、南唐金陵、明南京,疊加的古都城址。
作為一個大一統(tǒng)的帝國首都,既要注重首都的戰(zhàn)略防衛(wèi)(形勝),也要考慮首都的交通便捷(地利)以及經(jīng)濟、人口等方方面面因素。
第一階段:西-北軸心時期
這一時期是從公元前十六世紀至公元十世紀。西板塊的核心城市是西安系,北板塊的核心城市是殷鄴系(北京此時還尚未成為代表河北板塊的核心城市)。
西板塊(關中板塊)和北板塊(河北板塊)的中間是華夏民族的基本盤:耕地體量巨大、經(jīng)濟發(fā)達、人口密集的華夏大平原(華北平原+黃淮平原+長江下游平原)上的中原板塊。中原板塊的核心城市洛陽,位置則大致在西-北軸心帶上取中,以殷鄴系所靠太行山脈與長安系所依靠的秦嶺山脈為兩翼,為關中東門戶,兼中原西咽喉,同河北南支點,是關中、河北、中原三大板塊的交匯點。
西安所在的八百里秦川
從西周以來,到宋之前,幾乎所有統(tǒng)一的中原王朝,它們的都城都位于大陸腹地、四塞之國,并且主要就是在關中和河洛兩個盆地之中二選一。
看地圖,我們會發(fā)現(xiàn),長安、洛陽其實極其相似,都是四面險要的盆地,關中西有散關、東有潼關(東漢末年函谷關為潼關取代,曹操干的事)、南有武關、北有蕭關,河洛則有函谷、伊闕、廣成、大谷、轘轅、旋門、孟津、小平津八關,并且都有河流穿過,關中則為渭水,洛陽則為伊水、洛水。定都在這兩個地方,京師的防御從來不成問題,而且交通條件在當時也不算太差。
關中盆地沃野千里,比河洛盆地縱橫數(shù)百里要大不少,洛陽就是小號的長安,從傳統(tǒng)的視角來看,定都長安是最優(yōu)解,次優(yōu)解則是洛陽。定都西安最大的考量是一旦有事,希冀于憑借都城附近的地區(qū)壓制天下,這樣的地方,當時只有關中。
洛陽雖然腹地狹小,但是其較于長安的優(yōu)勢卻在于,長安僻處西陲,而洛陽則是中國古代最發(fā)達地區(qū)的中心,周公營建洛邑時說“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在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的銘文上“中國”一詞第一次出現(xiàn)在歷史上,“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于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之牧民?!倍爸袊碑敃r就是指洛陽。
因此,天下未定、諸事草創(chuàng)之時,都長安可以確保政權穩(wěn)固。而海內(nèi)一家、歌舞升平之時,都洛陽則利于統(tǒng)治全國。
這就是為什么西漢高祖以黔首布衣、泗水亭長即位則都長安,而東漢光武以前朝宗室、南陽豪強即位則都洛陽的原因,這也是為什么李唐起家以關中,而統(tǒng)一天下后洛陽地位便急劇上升,直到武則天時一度取代長安成為帝國首都的原因。
第二階段:過渡階段
這一時期從十世紀至十二世紀。經(jīng)運河水路及沿海海路崛起后,都城由西-北軸心帶轉(zhuǎn)向北-南軸心帶的過渡階段。
歷史上長安和洛陽多次遭受戰(zhàn)亂被毀,唐朝自安史之亂后,長安和洛陽已經(jīng)被打爛,關中和中原地區(qū)人口、經(jīng)濟遭受重大破壞,而中晚唐之后緊扼隋唐大運河東西南北轉(zhuǎn)運節(jié)點的開封汴梁崛起,同時伴隨的便是長安、洛陽這兩座幾乎主宰了中國前一千年歷史的城市徹底衰弱,以后的世界中心轉(zhuǎn)移到了無險可守但是交通發(fā)達的東部平原大運河沿岸。
從地形上來說開封根本與長安和洛陽沒有可比性,從中國古典的政治觀點來看,開封從來就不是一個可以定都的地方。
自從朱溫定都于汴以來,“即僭偽割據(jù),無都汴者,不意朱梁兇丑,忽創(chuàng)都于此?!笨梢娢娜藗儗﹂_封為都的鄙夷。宋太祖趙匡胤本人生于洛陽的夾馬營,對洛陽很有感情,曾考慮過遷都洛陽的事,但是遭到代表既得利益集團的大臣們強烈反對。在一雨雪交加的夜晚,趙匡胤和弟弟趙光義兩人獨自在殿內(nèi),然后趙匡胤不明不白的就駕崩了,趙光義繼位,遷都之事就無人再提。
朱溫本就是個陰謀家,而趙匡胤雖然能打,但是黃袍加身從孤兒寡母手中搶天下得國也不正,趙光義更是脫不開謀殺嫌疑,因而從歷史宿命論來說以開封為首都的王朝好不到哪兒去。
開封的地理環(huán)境,地處華北平原南端,黃河以北一馬平川,無險可守。主要以南方為腹地的開封政權,主要依仗黃河天險為面北的戰(zhàn)略要地。這段過度時間較短,只有一個半世紀,到南宋時,金元和南宋都城就已轉(zhuǎn)移至北-南軸心帶上的北京和杭州。
由于失去幽云十六州,北宋首都開封以北的華北大平原無限可守。當時殷鄴系一帶的南部屬宋地,北京系一帶的北部屬遼地。中間一馬平川,面對遼國鐵騎,毫無地形可利用。于是北宋為了加大防御縱深,在河北平原的中部平地挖溝,使淺淀、湖泊、河溝密集交錯(著名的白洋淀就是那時挖出來的),形成了“溏泊防線”。也正因為此一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構筑防線的行為,把河北的核心地帶從傳統(tǒng)的安陽-鄴城-邯鄲,徹底北推到了遼、金、元持續(xù)經(jīng)營的北京。
杭州作為一個經(jīng)濟城市可以,但是作為首都那就差得太遠了。地理位置太偏南,從南宋時的名字臨安就能看出,杭州只適合作為地方軍閥割據(jù)的首府或者偏安小朝廷的首都(其實南宋也是將杭州稱為“行在”,即政府臨時駐地而不是首都。)
作為北-南軸心靠南邊的大一統(tǒng)的首都,最多只能到南京,不能再往南了,再往南建都就不能是大一統(tǒng)了。
第三階段:北-南軸心時期
開封所倚重的黃河雖然在枯水期和結冰期無法發(fā)揮效力,但再不濟還可以往南方跑。可是首都選在南方呢?一旦長江天險被突破,往哪兒跑???武漢?廣州?那就不只是偏安了,直接降格成地方性小方國了。
第一階段爭天下其實就是爭奪河北,逐鹿中原,河北板塊一直是軍力重地。從炎黃二帝與蚩尤涿鹿之戰(zhàn),到周武滅商的牧野之戰(zhàn),以及項羽與秦之決戰(zhàn),光武帝劉秀依靠河北的幽州突騎建立東漢,袁紹的突騎和冀州強弩給曹操極大威脅,曹操奪袁紹河北腹地北遷始建鄴城,鄴城政權在東晉南北朝坐大,直到唐朝安史之亂起于河朔三鎮(zhèn)等等。這一階段河北板塊的競爭方向是向南,因而核心城市在殷鄴一帶。
隨著運河航道由東西向轉(zhuǎn)為南北向,及海路航道逐漸成熟,至北宋時塘泊防線的建立,加之東北部少數(shù)民族崛起,與中原王朝在河北板塊的北頂點進行反復的前沿往來博弈,使得河北板塊的核心城市,從殷鄴系被北推到北京系。
選南京做首都的好處在于:東漢末年以后,尤其是南北朝時期,經(jīng)濟中心逐漸難移,且一千多年來,戰(zhàn)亂多發(fā)生在北方,南方幾乎未受到大的戰(zhàn)亂波及。南京靠近產(chǎn)糧區(qū),運糧方便,水路發(fā)達。從經(jīng)濟的角度看,比北方任何一座城市都劃算。
安史之亂后,唐中后期及五代十國,宋遼,金遼,宋金,金元,宋元及元末戰(zhàn)爭,六百余年的戰(zhàn)亂已經(jīng)將中原河北打爛,經(jīng)濟、人口遭受重創(chuàng),這時候華夏大平原的南頂點的南京優(yōu)勢凸顯出來。此地本就是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高度發(fā)達地區(qū)和南方政治中心,又是長江,運河,海運的交匯點,這使江淮板塊的經(jīng)濟一躍成為全國制高點。
南京的城防優(yōu)勢在于緊鄰長江天險,有鐘山高地居中,周圍又丘陵密布,因而被稱為虎踞龍盤之地。但是南京沒有高山屏障,地形上與長安和洛陽還是差了一大截。
南京僅僅依靠長江天險根本無法守住,歷史上定都南京的除了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和國民政府外,其余的都是地方割據(jù)政權。拱衛(wèi)南京主要依靠的是更靠北方的多層次的江淮防線,正所謂“守江必守淮”。
南宋岳飛北伐,主要作戰(zhàn)地域就在淮河流域,好不容易取勝將戰(zhàn)線北推到黃河,再使一把勁推過黃河就能恢復河北之地,但是卻被趙構殺了,功虧一簣。至此之后南宋只能偏安茍延殘喘。到了近代,淮海戰(zhàn)役后就已經(jīng)宣告了國民黨政權妄圖劃江而治的夢想的破產(chǎn)。
回到問題本身,朱元璋定都南京其實并未考慮明白。
伊犁遠在西域,大明的勢力只到了哈密就向東撤了回來守嘉峪關。退一萬步說,就算大明像漢唐一樣恢復西域,但是如果將西域西北部的伊犁作為首都的話就可說是個天方夜譚,除非朱元璋想更向西拓展中亞和小亞細亞。伊犁就在漢唐和元清及近代時期也未能成為西域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的首府,只能是一個地級市而不是省會,更別想當首都了。
成都地處四川盆地,物產(chǎn)豐富,號“天府之國”。但是地處西南一隅,當一當軍閥割據(jù)的首府沒問題,但是想當首都的話就有點太難為了。諸葛亮拼命北伐就說明其志向遠大,不想偏安西南坐以待斃。
至于西安,前面已經(jīng)論述過了。
于是,朱元璋考慮到北方已經(jīng)打爛,選擇了南京。但是他沒考慮到:從國家安全上說南京政府需要一個重兵集結的幽燕地區(qū),從權力安全上作為中央的南京不能讓幽燕擁有超過自己的軍事力量。
以經(jīng)濟為優(yōu)的南京面對幽燕距離有點過遠,鞭長莫及。這個矛盾朱元璋沒考慮清楚就傳給了孫子朱允炆,結果造成靖難之役,朱元璋的兒子朱棣將此矛盾解決了,大明建都南京五十年后就遷都北京。
依山襟海北京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